昆虫对杀虫剂产生抗性的原因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,目前对抗性本质的认识还不是很统一,对有些具体机制尚不完全清楚。不同昆虫对不同类杀虫剂产生抗性的机制不同,有单因子作用也有多因子联合作用。一般可分为生理机制、生化机制和行为机制3种抗药性机制。本文重点对生理机制和行为机制进行介绍。
一、生理机制指由于昆虫生理作用方面的原因引起抗药性。
1、表皮和神经膜穿透作用降低,延缓了杀虫剂到达靶标部位的时间,在这一时间内,抗药性昆虫比敏感昆虫有更多的机会来降解这些化合物,从而减少到达靶标部位的药量。
2、靶标部位对杀虫剂的敏感度降低,此类又称靶标或击倒抗药性,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的靶标部位主要是乙酰胆碱酯酶,因此,乙酰胆碱酯酶敏感性降低的昆虫,对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可能产生交互抗药性。DDT和拟除虫菊酯的靶标部位是轴突的神经膜,因此神经膜敏感度降低的昆虫,对DDT和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可能产生交互抗药性。
3、脂肪体等惰性部位储存杀虫剂的能力增强。
二、行为机制指杀虫剂对昆虫行为的有利性的选择,是昆虫减少或避免与杀虫剂接触而造成的抗药性。
例如具有行为抗药性的成蚊对DDT等杀虫剂具有过兴奋性,只要较低的剂量就能使某些个体产生兴奋作用,从而逃离处理区而存活,主要是这些昆虫的受体比敏感昆虫能更好的识别杀虫剂。